康海趣事
-
其一 公元1502 年明孝宗皇帝弘治十五年,陕官授翰林院修撰,西武功人康海中了文科状元,官幸时年二十七岁,“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观尽长安花。”
其二 满腹经论,才高八斗的康海,十年寒窗苦读,终于一朝状元及第,步入仕途。论其才,前途应一片光明。然而,饱读子经诗书的康海却读不透社会这部沉甸甸的厚书,洞不明世事,一言一行遭人忌恨而不自觉;一举一动被人暗算而不自防。看不透人情,明明是敌人却视为朋友。明明是陷阱眼睁睁的往里跳。为人的“不精不细”终于惹来了祸端。武宗正德年间,专权的宦官刘瑾被来自云南首辅杨一清联合太监张永参倒处死,康海涉嫌刘瑾同党受株连,被削职为民。康海蒙冤时,知情且已出狱的李梦阳为自保竟袖手旁观。官场的险恶,人情的冷暖,对康海极大刺激,为此他终生不仕。“从今后花底朝朝醉,人间事事忘。”便是他罢官后酌饮时的愤世嫉俗之作。
其三 古城扬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,康海寓居扬州期间,作杂剧((中山狼》鞭苔他的忘恩负义之人李梦阳。100 多年前江西籍文人吴篙来扬州,拜访康海旧居,作((康海草堂歌》,内有“君不见康对山,歌且舞,救友污名心独舍。乌纱一掷能千古,英雄才子亦黄土,碌碌状元何足数!”写得何其好!文革中批判“四人邦”时,常用“子系中山狼,得志便猖狂。”明代有李梦阳,当代有“四人帮”,世间很多珍稀动物都灭种了,“中山狼”偏偏难以绝种。
其四 康山草堂的名声很大,许多文人雅士慕名造访。来头最大的,乃是乾隆。乾隆临幸康山草堂;嘉庆二年,钱泳偕友来游康山,作半日清谈;阮元于道光年间,买过此院。此时的康山,己渐趋荒凉,大半草堂,己成荒丘。如今康山草堂早己不复存,那堆黄土也己无迹可寻,但其原来所处的大致方位还是有的:由徐凝门街南端向东进再到东首,便是大约的位子。康山草堂没有了,康山的名字还在扬州人的心中流传。 漫步康山街的石板路,我隐约感到自己站在了高高的康山。俯视郡城,我看见公馆,高楼宅第;通衙夹道之上,负贩担肩,车马喧嚣,种种琐细之事,无不清晰地见。更有铮铮琵琶,楼台丝竹,时而浅吟低唱,时而慷慨激昂,仿佛流风余韵,至今还在缭绕。蓦地,眼前一片金黄闪耀,原来扬州旧时的那轮明月,还来照我,霎时人间一片迷离的清辉,洒满了我的衣裳。
其五 康海状元赴京会试前“一梦”据爷爷康荣华老年之后,给我讲过的故事,那就是康海状元赴京会试的前一夜,梦见一壁土墙之下,有十三个小猪患在墙脚之下拱土,突然土墙坍塌,将十三个小猪压在墙下,康海也被这情景惊吓而醒,出了一身汗。直到天亮再未人睡。早上急忙告诉母亲,说他夜有不祥之梦,提出不想赴考。他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说之后,挺高兴的,说好梦、好梦。“一壁压倒十三省,我儿康海状元郎。”那时的中国只有十三个省,经他母亲这样解说康海高高兴兴的赴京考试了,结果中了状元。
其六 兵部侍郎杨廷仪(杨廷和之弟,杨慎之叔)自家乡赴京,路过武功县,前来拜访。康海很高兴,便留下饮酒。两人都很愉快。饮至中途,康状元自己站起来,一边唱着自制的新词,一边亲自弹琵琶助兴,气氛十分热烈。杨侍郎酒酣耳热,乘兴对康海说:“家兄在内阁(当时杨廷和为首席大学士), 很想念您,您为什么不写封信去通个消息?只要您去封信作点表示,我再到翰林院帮您疏通一下,您一定能重新回京做官。” 康海不等他说完,立即火冒三丈,抡起琵琶就朝他打过去。杨廷仪大惊失色,急忙站起来,踉踉跄跄往外就跑。琵琶在胡床上摔得粉碎,康海仍不解气,一边追赶,一边骂道:“混帐东西,我康某人难道象王维那样,假装乐工,借弹琵琶讨官做么?你这西蜀小子,太小看人了!我再也不想见到你!” 康海摔琵琶一举,既充分显露了他嫉恶如仇,且容易冲动的个性;也表明了他不肯再与朱明王朝合作的坚决态度。
以上根据《镇原康氏家谱》(2006年3月,康希善主编)所编。
- 康海 康海(1475~1541)中国明代文学家,戏曲作家。字德涵,号对山,又号浒西山人、沜东渔父。陕西武功人。明弘治十五年(1502)中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,后因有党附刘瑾之嫌,落职为民。归家后,以山水声伎自娱。著有《对山集》、《沜东乐府》等。康海为明代前七子之一,除诗文外,康海擅乐府小令。著有《中山狼》杂剧。《中山狼》杂剧取材于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,演东郭先生救狼而险遭狼害事 。当时的人们多认为《 中山狼传 》和《中山狼》杂剧是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。事之真伪难定,但此剧演中山狼蒙恩反噬,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本性和政治上的倾轧关系,并批判恩将仇报,讽刺世态炎凉,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。剧中刻画狼的诡诈性格,生动逼肖。全剧结构严密,曲文典丽,写景如绘,又能结合环境传情达意,情境交辉,有一定艺术价值。以中山狼故 事为题 材的戏 剧作品 ,同时还有王九思的《中山狼院本》,为一折杂剧,开明代单折杂剧的先声,与康海的作品并传。两剧内容相同,文词结构,各擅其长。稍后,陈与郊有《中山狼》杂剧,汪廷讷有《中山救狼》杂剧(佚),无名氏有《中山狼白猿》传奇(佚)。
作者介绍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部分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词文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gushiciwenxue.com/wenzhang/61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