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斋随笔_卷六孔子欲讨齐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容斋随笔》——「容斋随笔·卷六孔子欲讨齐」原文
春秋时,齐简公四年,齐国大臣陈成子弑杀齐简公,拥立齐平公,自任国相。这时,孔子找到鲁国的国君鲁哀公,请求讨伐陈成子。鲁哀公:“这件事你去找‘三子’(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,即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)跟他们说吧。”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“三子”,遭到了拒绝。对此事,《 左传》 的记载是:“孔子请求讨伐齐国,鲁哀公说:“鲁国比齐国弱已是很久的事实了。你说要讨伐他,结果会怎么样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陈成子(即陈常)杀了他的国君,齐国老百姓不拥护的有一半,现在用鲁国的全部力量和齐国的一半力量,共同去讨伐,是可以胜利的。”对于这件事,有人评论说:孔子怎么会去计较实力的大小呢?他重在讲仁义,只要从仁义的角度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,如能顺乎民心而代天讨伐,还用担心不会胜利吗?假如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,派孔子出使周朝天子,请求周天子,给陈成子定罪、天下共讨,问题就解决了。至于说能否胜齐的实际力量,在孔子看来是十分次要的。
我认为,鲁国因弱小不能讨伐齐国,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三人与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,因而不想伐齐,周天子失去了权威也不能伐齐,这是全国没人不知的道理。那么,孔子的这一举动,难道真的是想以鲁国一半去与齐国相拼吗?不是的。孔子看到,当时鲁国的“三子”目无君主与陈成子是一样的,因此,他的这一作法并不在于去打仗,而在于这样做,上可以使鲁哀公觉悟,下可以警告‘三子”,如果鲁哀公明白了孔子的本意,就会认真看待三臣谋权,谋图不轨的事实,设法加以控制,并且起用孔子执掌国政,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就不难恢复了;假如“三子”因孔子的举动而受到震警,一定会说:鲁国比齐国小,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,大家要去讨伐;我们三人如去杀君主,像齐、晋这些大国,怎么会置之不理呢?可惜的是,鲁国的君臣都未能明白圣人的这番深意,二年后,孔子死。又过了十一年,鲁哀公竞在三位大臣的威逼下流亡到越国,与齐简公相比,只是落个全尸了,被大臣推舞,其结果是一样的。
陈成子弑齐简公,孔子告于鲁哀公,请讨之。公曰:“告夫三子者。”之三子告,不可。《左传》曰:“孔子请伐齐,公曰:‘鲁为齐弱久矣,子之伐之,将若之何?’对曰:‘陈常弑其君,民之不与者半,以鲁之众,加齐之半,可伐也。’”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,但明其义而已。能顺人心而行天讨,何患不克?使鲁君从之,孔子其使于周,请命乎天子,正名其罪。至其所以胜齐者,孔子之余事也。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,三子之不欲伐齐,周之不能讨齐,通国知之矣。孔子为此举,岂真欲以鲁之半,力敌之哉?盖是时三子无君与陈氏等,孔子上欲悟哀公,下欲警三子,使哀公悟其意,必察三臣之擅国,思有以制之,起孔子而付以政,其正君君、臣臣之分不难也。使三子者警,必将曰:鲁小于齐,齐臣弑君而欲致讨,吾三臣或如是,彼齐、晋大国,肯置而不问乎?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。自是二年,孔子亡。又十一年,哀公竟逼于三子而也于越,此之简公,仅全其身尔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部分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词文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gushiciwenxue.com/wenzhang/14459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