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_灵枢岁露论译文
-
查阅典籍:《黄帝内经》——「黄帝内经·灵枢岁露论」原文
黄帝问岐伯说:医经说,夏天为暑气所伤,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,疟疾的发作有一定时间。其原因是什么呢?
岐伯回答说:邪气侵入于风府,沿着脊骨两侧日渐向下移动,卫气在体内周回运行一昼夜后,就在风府处大会合,而且由次日起,每日沿脊骨下移一个骨节,所以疟疾每日发作的时间也随着向后推迟。邪气先已侵入了脊背,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的时候,腠理就张开,腠理开邪气就乘机侵入,邪气侵入,病就发作。这就是疟疾发作时间日渐推迟的原因。卫气出离风府,每天下移一节,第二十一天下移到尾底骨,第二十二天又向上移入于脊内,流注于伏膂之脉,再循脉上行,九日而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行日渐向上,所以病的发作时间又逐渐提早。如邪气向内深入,逼迫五脏,并向两旁横出而连于膜原,它所行道路较远,侵入得深,运行得慢,因而疾病不能每天发作,须隔日之后,邪气蓄积,病才发作。
黄帝说:卫气每运行到风府,腠理就张开,腠理张开,邪气就侵入而病发。如果卫气每日下移一节,那它所在的部位就不是正当风府了,这又怎么解释?
岐伯说:风无常府。卫气所应和发至之处,必定会使那里的腠理张开,邪气侵入留止,就是风府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疟疾是风邪所致,风邪与疟疾彼此同类,可是,风邪常在,而疟疾却单单按时停止发作,这是什么缘故?
岐伯说:风邪留止其处,疟气随经络深入而向内逼迫,卫气与疟邪相应时,病才会发作。
黄帝说:讲得好。
黄帝问少师说:我听说四时八方不正之风的侵入人体,是因为气候有寒暑的不同,天气寒冷,则皮肤发紧,腠理闭合,天气暑热,则皮肤弛缓,腠理张开。贼风邪气是因此得以进入人体的吗?还是一定要凭借八个节气的虚风邪气,才能伤害人的呢?
少师回答说:不是这样的。贼风邪气侵入人体,是不论天气的寒暑或是什么节令,随时都可侵入。不过,如果贼风邪气乘人体腠理开张之时侵入,就会侵入得深,向内进入得快,疾病的发作就急剧猛烈;贼风邪气如在腠理密闭时侵入,就侵入得浅,留止在体表,疾病的发作就徐缓、迟慢。
黄帝说:有时气候平和,寒暖适宜,人的腠理在这样的天气里应该不会张开,可是,也有突然发病的,其原因何在?
少师回答说:你不知道邪气侵入吗?即使在平时,人的腠理、皮肤也是有时张开有时闭合、有时松弛有时坚紧的,这原本就是人体的正常现象。
黄帝问:可以讲给我听听吗?
少师说:人与天地相参伍,与日月相应合。所以,月亮圆而不亏,则西海海水充盛,人的血气清利,肌肉充实,皮肤致密,毛发牢固,腠理闭合,烟尘污垢容易附着于体表。在这样的时候,即使遭遇贼风邪气,它的侵入也是浅而不深。待到月亮亏缺不圆之时,则东海海水充盛,人的血气虚,卫气散,形独存,肌肉消减,皮肤弛缓,腠理张开,毛发凋残,烟尘污垢不易附着体表。在这样的时候,如遭遇贼风邪气,就会侵入得深,疾病的发作就会急剧猛烈。
黄帝问:人有猝然暴死的,是什么缘故?
少师回答说:遭逢三虚的人,就会死得急暴;得遇三实的人,邪气就不能伤害他。
黄帝说:请谈谈什么是三虚。
少师说:正当岁气不足的虚年,遇上月亮亏缺不圆,四时气候失和,因而为贼风邪气所伤,这就叫做三虚。所以,论病而不懂得三虚,这医工就是粗俗的医工。
黄帝说:请谈谈什么是三实。
少师说:正当岁气有余的盛年,遇上月亮圆满不亏,四时气候又和调,即使有贼风邪气,也不能伤害人体。
黄帝说:论述得好极了!道理讲得很透彻!让我把它记录下来,藏在金匮里面,命名为三实。
黄帝说:有时在同一年里,人们都生起病来,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希望你讲给我听听。
少师说:这须要候察八节的风气。
黄帝问:怎样候察?
少师说:候察这个,通常是在冬至这天,太一在冬至日入居北方叶蛰宫,当它到来之际,一定有风雨与之相应。如果风是从南方来的,就是虚风,是伤害人的风。如果这风是在深夜时到来的,人们俱都睡卧在室内,不会触犯到它,所以这一年患病的人就少;如果虚风是在白天到来的,人们未加防备而都被虚风袭中,所以会有很多人得病。虚邪深入,留止于骨间而不外散,待到立春,阳气大发,腠理张开,如果立春这天风是从不当令的西方而来,人们又都遭受了虚风的侵袭,这样,冬天的伏邪与春天的新邪两相搏击,就会使经气滞止不畅而发生疾病。所以,凡遭逢不当令的虚风邪雨,就叫做遇岁露。如果年内气候调和,少有贼风邪气,得病的人就少,死亡的人也少;如年内多有贼风邪气,忽寒忽暖,
气候不调和,得病的人就多,死亡的人也多。
黄帝问:虚邪之风伤害人的轻重程度如何?怎样候察?
少师回答说:正月初一,太一移居于东北方的天留宫,如果这一天刮起西北风,不下雨,就会有许多人病死。正月初一,平旦寅时刮起北风,则当年春天人多病死。正月初一,正午时分刮起北风,则当年夏天人多病死。正月初一,傍晚时候刮起北风,则当年秋天人多病死。如果正月初一这天全天刮北风,则本年之内大病流行,死亡人数有十分之六。正月初一,风从南方来,叫做“旱乡”;风从西方来,叫做“白骨将将”(译者注:将将,聚集众多貌),国家会有祸殃,人多死亡。正月初一,风从东方来,掀起屋顶,飞沙走石,国家将有大灾难。正月初一,风从东南方来,当年春天人有死亡。正月初一,如果天气温和而无风,则本年内谷物价格低廉,人们不患疾病;如果天气寒冷而且有风,则本年内谷物价格昂贵,人多疾病。这就是所谓候察一年之内虚风邪气如何伤害人体的大概情况。二月的丑日如果不刮风,人就会多患心腹病;三月的戌日不暖和。人就会多患寒热病;四月的巳日不炎热,人就会多患瘅热病;十月的申日不寒冷,就会多有暴死之人。以上所说诸风,都是指掀去屋顶、折断树木、飞沙走石、令人毛发竖立、腠理开张的暴烈之风。
黄帝问于歧伯曰:经言夏日伤暑,秋病疟,疟之发以时,其故何也?歧伯对曰:邪客于风府,病循膂而下,卫气一日一夜,常大会于风府,其明日日下一节,故其日作晏,此其先客于脊背也。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,腠理开则邪气入,邪气入则病作,此所以日作尚晏也。卫气之行风府,日下一节,二十一日下至尾□,二十二日入脊内,注于伏冲之脉,其行九日,出于缺盆之中,其气上行,故其病稍益。至其内搏于五脏,横连募原,其道远,其气深,其行迟,不能日作,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。
黄帝曰:卫气每至于风府,腠理乃发,发则邪入焉。其卫气日下一节,则不当风府,奈何?歧伯曰:风府无常,卫气之所应,必开其腠理,气之所舍节,则其府也。
黄帝曰:善。夫风之与疟也,相与同类,而风常在,而疟特以时休,何也?歧伯曰:风气留其处,疟气随经络,沈以内搏,故卫气应,乃作也。帝曰:善。
黄帝问于少师曰: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,故有寒暑,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;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。贼风邪气,因得以入乎?将必须八正虚邪,乃能伤人乎?少师答曰:不然。贼风邪气之中人也,不得以时,然必因其开也,其入深,其内极病,其病人也,卒暴。因其闭也,其入浅以留,其病也,徐以迟。
黄帝曰:有寒温和适,腠理不开,然有卒病者,其故何也?少师答曰:帝弗知邪入乎。虽平居,其腠理开闭缓急,其故常有时也。
黄帝曰:可得闻乎?少师曰: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也。故月满则海水西盛,人血气积,肌肉充,皮肤致,毛发坚,腠理郗,□垢着,当是之时,虽遇贼风,其人浅不深。至其月郭空,则海水东盛,人气血虚,其卫气去,形独居,肌肉减,皮肤縰,腠理开,毛发残,膲理薄,□垢落,当是之时,遇贼风则其入深,其病人也,卒暴。
黄帝曰: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,何也?少师答曰:三虚者,其死暴疾也;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。
黄帝曰:愿闻三虚。少师曰:乘年之衰,逢月之空,失时之和,因为贼风所伤,是谓三虚。故论不知三虚,工反为粗。
帝曰:愿闻三实。少师曰:逢年之盛,遇月之满,得时之和,虽有贼风邪气,不能危之也。命曰三实。 黄帝曰:善乎哉论!明乎哉道!请藏之金匮,然此一夫之论也。
黄帝曰: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,何因而然?少师曰:此八正之候也。
黄帝曰:候之奈何?少师曰:候此者,常以冬至之日,太一立于叶蛰之宫,其至也,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。风雨从南方来者,为虚风,贼伤人者也。其以夜半至也,万民皆卧而弗犯也,故其岁民少病。其以昼至者,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,故万民多病。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,至其立春,阳气大发,腠理开,因立春之日,风从西方来,万民又皆中于虚风,此两邪相搏,经气结代者矣。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,命曰遇岁露焉。因岁之和,而少贼风者,民少病而少死。岁多贼风邪气,寒温不和,则民多病而死矣。
黄帝曰:虚邪之风,其所伤贵贱何如,候之奈何?少师答曰:正月朔日,太一居天留之宫,其日西北风,不雨,人多死矣。正月朔日,平旦北风,春,民多死。正月朔日,平旦北风行,民病多者,十有三也。正月朔日,日中北风,夏,民多死。正月朔日,夕时北风,秋,民多死。终日北风,大病死者十有六。正月朔日,风从南方来,命曰旱乡;从西方来,命日白骨,将国有殃,人多死亡。正月朔日,风从东方来,发屋,扬沙石,国有大灾也。正月朔日,风从东南方行,春有死亡。正月朔日,天和温不风,粜贱,民不病;天寒而风,粜贵,民多病。此所谓候岁之风,残伤人者也。二月丑不风,民多心腹病;三月戌不温,民多寒热;四月巳不暑,民多瘅病;十月申不寒;民多暴死。诸所谓风者,皆发屋,折树木,扬沙石起毫毛,发腠理者也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部分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词文学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www.gushiciwenxue.com/wenzhang/3761.html
古文典籍
- 「诗经」
- 「论语」
- 「史记」
- 「周易」
- 「易传」
- 「左传」
- 「大学」
- 「中庸」
- 「尚书」
- 「礼记」
- 「周礼」
- 「孟子」
- 「老子」
- 「吴子」
- 「荀子」
- 「庄子」
- 「墨子」
- 「管子」
- 「列子」
- 「宋书」
- 「汉书」
- 「晋书」
- 「素书」
- 「仪礼」
- 「周书」
- 「梁书」
- 「隋书」
- 「陈书」
- 「魏书」
- 「孝经」
- 「将苑」
- 「南齐书」
- 「北齐书」
- 「新唐书」
- 「后汉书」
- 「南史」
- 「司马法」
- 「水经注」
- 「商君书」
- 「尉缭子」
- 「北史」
- 「逸周书」
- 「旧唐书」
- 「三字经」
- 「淮南子」
- 「六韬」
- 「鬼谷子」
- 「三国志」
- 「千字文」
- 「伤寒论」
- 「反经」
- 「百家姓」
- 「菜根谭」
- 「弟子规」
- 「金刚经」
- 「论衡」
- 「韩非子」
- 「山海经」
- 「战国策」
- 「地藏经」
- 「冰鉴」
- 「围炉夜话」
- 「六祖坛经」
- 「睡虎地秦墓竹简」
- 「资治通鉴」
- 「续资治通鉴」
- 「梦溪笔谈」
- 「旧五代史」
- 「文昌孝经」
- 「四十二章经」
- 「吕氏春秋」
- 「了凡四训」
- 「三十六计」
- 「徐霞客游记」
- 「黄帝内经」
- 「黄帝四经」
- 「孙子兵法」
- 「孙膑兵法」
- 「本草纲目」
- 「孔子家语」
- 「世说新语」
- 「贞观政要」
- 「颜氏家训」
- 「容斋随笔」
- 「文心雕龙」
- 「农桑辑要」
- 「搜神记」